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堅持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治理
2022年生態環境堅持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治理
(1)大氣環境監測方面
隨著近年來超低排放的推廣,企業減排、管控的落實,我國環境空氣質量得以明顯改善。PM2.5及主要一次污染物濃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顆粒物濃度仍處于高位,臭氧超標問題逐漸顯現,PM2.5和臭氧復合污染特征明顯,因此,加強細顆粒物與臭氧污染協同控制仍是2022年重要的市場動向。在政策指引下,作為臭氧前體物的VOCs組分監測及一般地市的光化學污染監測等,在今年的環境監測領域得到了明顯增長。
另一方面,我國大氣污染主要是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造成的,既排放大氣污染物,也排放碳,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不斷深入,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難度越來越大,將二氧化碳減排融入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污染源源頭治理,通過碳減排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與碳減排協同控制。“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將進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新階段。
隨著環境空氣污染物濃度顯著降低,市場對污染物監測種類、組分監測的精確度要求都有所提高,環境監測總站、地方環保機構也陸續根據市場需求起草修訂設備檢測規范,加快檢測實驗室的建設,如固定污染源溫室氣體檢測規范、環境空氣溫室氣體檢測規范、環境空氣非甲烷總烴檢測規范、環境空氣硫化氫和氨檢測規范等。
(2)大氣環境監測關鍵技術
1)溫室氣體監測技術:碳達峰、碳中和是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熱點和重點。環境及污染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直接測量是核算和評估等工作的基礎和數據支撐。目前常用的監測方法有非分散紅外、可調諧半導體激光、傅里葉紅外、紅外氣體濾光相關法等。
2)氨氣監測技術:氨氣是大氣中唯一的高濃度堿性氣體,逃逸到大氣中的氨與硝酸或硫酸等酸性氣體發生反應,形成硫酸鹽、硝酸鹽等二次顆粒物,是大氣環境中氣態污染物轉變成固態污染物的重要推手。環境空氣中的氨氣濃度低、易溶于水、易吸附,監測技術和準確性上有一定難度。目前常用的監測方法有可調諧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差分吸收光譜技術等。
3)大氣VOCs監測技術:大氣中揮發性有機物(VOCs)來源廣泛,組成復雜,可與氮氧化物(NOX)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二次污染物臭氧(O3)和細顆粒物(PM2.5),準確、持續開展大氣VOCs監測是落實國家VOCs污染防治規劃和計劃的必要前提。大氣VOCs目標物種多、不同物種濃度差異大、對監測方法靈敏度要求高,在監測靈敏度、準確度、數據有效性及可比性等方面還存在著一系列挑戰。目前常用的監測方法有氣相色譜-火焰離子化檢測法(GC-FID)、氣相色譜質譜法(GC-MS)等。
4)區域碳匯反演數值模擬研究:加強由溫室氣體監測濃度到排放量的同化反演模型等研究,說清碳源碳匯的時間變化和空間分布特征及區域貢獻,科學預估碳源碳匯的未來趨勢,推進監測數據的業務化應用,盡早助力碳達峰行動。
2022年發展展望
2022年,深刻認識新階段污染防治工作的新形勢、新特征,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進一步延伸深度、拓展廣度,堅持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治理相協同、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協同、本地治污和區域共治相協同,全面抓好各項措施落實,切實提升治理能力。
在大氣環境方面 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強化重點區域聯防聯控聯治,臭氧(O3)與細顆粒物協同控制,有效降低污染程度。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VOCs高排放城市、臭氧超標城市開展光化學組分監測;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開展顆粒物組分、氨氣、氣溶膠垂直分布等監測;在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標的城市開展顆粒物組分監測;在石化、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涉VOCs、氮氧化物的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開展顆粒物組分監測,涉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氫氟碳化物HFCs的密集區開展相關物質的試點監測。
強化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管理,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綜合整治,開展大氣氨排放控制試點,推動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對于高速道路、港口、機場、鐵路貨路場等交通樞紐移動排放源,開展必要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建立道路交通監測網絡。污染源企業、城市、區域全域覆蓋,地面、近地面立體遙感,為實現精準治污提供有效污染物分布、通道傳輸等數據,助力實現有效溯源,精準治污。
在碳達峰碳中和“雙碳”背景下,為進一步提升溫室氣體監測與評估能力,實現溫室氣體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生態環境部積極部署碳監測評估體系建設,目前已著手在電力、鋼鐵等十大行業開展碳排放在線監測試點工作,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在線監測有可能覆蓋重點行業數十萬家重點企業,包括排放源監測、城市環境監測、背景監測等,都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
另一方面,國家和地方空氣質量監測城市站的儀器逐步進入更新期,各地結合實際優化轄區內空氣質量監測站點,綜合標準站、微型站、單指標站、移動站等多種模式,實現縣城和污染較重鄉鎮全覆蓋;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保障公眾健康為導向優化監測點位和監測項目設置,逐步開展鉛、汞、苯并芘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監測。隨著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向好,污染物濃度顯著降低,對監測設備的量程、檢出限、精密度的要求顯著提高,因此,改進常規參數監測設備性能指標,甚至采用新技術新方法實現突破,將會是監測設備生產商競爭的主要方向。